42号 打工
2017年暑假,高中毕业。看见周围同学齐刷刷去找兼职,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去了一家服装工厂。
这家服装工厂主要生产睡衣,分为好几个部门,主要有制作部、熨烫部、包装部和货运部。我进入的是熨烫部,一人一台桌子,一个蒸汽熨斗和低到头上的双管荧光灯。整个熨烫部有二十几名工作人员,大多是女性,桌子一排排紧挨着,充满了八十多平米的空间,初进入,显得有些压抑。
在一位老工人的指导下,第一天学会了熨烫睡衣。熨烫的衣服有上衣和裤子,要求是上衣领折叠好,裤腿无褶皱。因为是蒸汽熨斗,好处是放在衣服上放的久衣服也不会考糊掉,坏处是随时有被烫伤的风险,并且蒸汽往往会散到脸上,及其不舒服。
后来我了解到,这家公司按件计价,一套衣服是0.27元左右,熟练的工人一天烫三四百套,而我七八天过后稳定在一百套左右。烫衣服时大家都是站着,好出力,烫也快一点。
所以,工人们只有在午间休息时会坐下来,其余从早上8:00到下午7:00的工作时间基本上全部是站着。加班也是正常的事情,我知道的有五六天是加班到十一二点的,公司常常要赶货的。
第二天,我便开始作为正式的员工了。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制作部拿衣服,老工人们大多拖着框子去,一来省时间,二来衣服总分好烫难烫,拉框子遇到好烫的衣服可以多拿一点。
这便是有竞争了,在我打工的短短一个月,因为“抢活”引发的争吵不下于5次。我还好,因为她们知道我是马上上大学的人,并且是所211,总是客气的帮助我,“活”也会给我些好烫的。
整个夏天,室外温度维持在35摄氏度左右,不得不承认,即使开了5台空调,室内的蒸汽不断,室内也是热得很,有时我会觉得外面凉爽点,至少有风。在我一天中午闲逛到包装部时,里面的一位阿姨说,哪里5台,有两台是坏的。
说这话时阿姨语气平平,还有点笑音,对我说“你以后好了,上了大学,就坐在办公室里,轻松啦”,我就呆呆的笑了一下,又悠悠的走了。中午唯一一次我去食堂打饭,菜两个大盆,以素菜居多,炒得烂烂的,盛到碗里一大勺,汤,上面浮点油点和菜叶,也难怪,毕竟是免费的,吃起来,有菜味和盐味。
我是懒的,每天早上七点去,中午回家吃饭,下午一到6点就早早走了,“部长”对此也不太在意,我烫得少,又工作不长久。
即使这样,10天后我也受不了了,记得那段时间天天向妈妈抱怨“一天到晚站着,又累又热,一天只有二十几元,发传单都赚的多且快”后来埋怨父亲了,找的这个班。
总有些乐子的,工人每天在里面侃大山,聊家长里短,上班之际,“今天穿的讷俊的(音写,宿迁方言,意好看)”“这发卡哪里买的,帮我带一个呗”这样的话语不断,也会听到他们抱怨老板黑、食堂抠和,累。
这里的女工常常带孩子过来,放在家里没人照顾,孩子们自成一个小群体,画画写字折飞机过家家不亦乐乎。有时她们也在我面前转转,叫我声“姐姐”,我正常带着糖的,偶尔也问我些作业上问题。
大多数时间,我一个人自己烫烫衣服,累了玩会儿消消乐,有时也会被问到“你学习怎么那么好,教教我,我回去对我孩子说”,隔着好几张桌子直接“喊话”,我心里想我的成绩在班里倒数的,表面上是谦虚不得的,只好回应“有空说说”或者直接尴尬的笑笑点点头,要不然她们觉得我不愿意帮忙,实际哪里有。
听的久了,就知道,她们的生活只有这些了。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对现状不满,却没有上升的空间,是的,没有。这里面很多人工作好几年了,仍然在烫衣服,自身也缺乏其他过硬的实力去跳槽。想让自己的孩子不一样,但是教育水平受限,二年级的数学题都教不了。工作本身说不上轻松,一周只休息一天,他们自己也累得很,但工资并不因此而高,我拿工资时,瞄了一眼工资表,大多数人只有两千三四百。
或许有人会想,为什么不用法律来保护自己,为什么不维权?这样即使在现有的基础上也能改善一点。
我之前也想过,不过大家想啊,一是她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,会觉得与法律扯上关系就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,何况维权或多或少要花钱的,听她们聊天时,去超市花了一百多也算多的,又能怎么要求呢;二是她们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啊,“文化人”在她们心中就是坐办公室的,自己这辈子这样也挺好,只要努力一下,一个月也有3500左右,也就很满足了,并且这家公司是对外出口的,工资按时发,这点是很重要的;三是烫衣服这个活儿简单易上手,就算辞职了,自己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了,老板本身也无所谓,这项工作需要的人可不少。
我没有其它的意思,只是把我看见的写了下来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,在我打工的短短一个月,是有很深的无力感的。可是这样的生活辛苦却简单,一点小喜事也能乐半天,谁能说不好呢。
转念一想,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,是各种程度的变形版本罢了。家里柴米油盐更重要些,孩子更是占据主力,生活是有诗和远方,“想拼就拼”的资格却不是谁都有,到了最后,只剩下杯中的枸杞。于是我们看见,这家公司里的女工们日复一日继续熨烫着,抱怨着,又继续熨烫着。
中产阶级是这些工人仰望的对象,不过从各个媒体上报道的“M型社会”“中年危机”“知识焦虑”看到的,没有人是轻松的。人们为了实现“买房自由”的财务自由,用自己的努力苦苦上爬,囿于内心源动力、知识结构和眼界宽度,总觉得自己原地踏步。很多人在喜马拉雅、得到里为知识付费,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,实现“豹变”并不简单。
在回过去看看这段经历,它让我切实看见了在书本象牙塔里看不到的东西。知道了生活本身的层次性,赚钱不易。还有就是,在又穷又有青春痘又没多少见识和实践的青春年纪,知道父母和社会还在护着自己,自己一切还没有成型,还有一切的可能性。
该作品正在参加“我的青春有点料”全国征文大赛,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,为这篇作品投票打call!
版权声明: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欢迎转发或分享至朋友圈。